当旅游遇上“非遗”,玩出不一样的“文化味儿”(3)******
非遗旅游还与乡村振兴战略结合起来,让拥有非遗资源的乡村地区走上致富道路。如陕西省充分发挥非遗特别是传统工艺资源优势,设立省级非遗工坊52家,为全省近5万名群众搭建起就业增收的非遗平台,带动了乡村旅游发展,增加了村民收入。
不过,“非遗+旅游”模式当前仍处于探索阶段。有业内专家认为,“非遗+旅游”当前存在融合不够深入、参与性不强等问题,从各地发展情况看,同质化现象普遍,本地特色不够凸显、文化创意不足。未来,应如何探索非遗和旅游的融合路径?如何推进非遗旅游产品升级,更好地激发非遗的创造力和生命力?
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吕品田认为,在融合发展过程中要正确把握保护和利用的关系,不能将非遗变成单纯的旅游表演,使其脱离民俗社会生活情境,以致破坏原生文化生态,商业化的简单模仿也容易造成同质化的问题,“非遗保护的意义在于维护文化多样性,切实保护旅游地的生活化文化特色,是旅游业持续发展之道。”
韩元军表示,推动非遗和旅游高质量深度融合,要发动政府、企业、非营利组织、个人等多元力量参与进来,让“非遗+旅游”释放更多市场活力;要将更多时尚、科技、体育等元素融入非遗旅游开发中,提升非遗旅游的吸引力;推动非遗旅游与乡村振兴、新型城镇化、城市更新等结合起来,通过非遗城市社区、非遗乡村作坊、非遗艺术馆等更多的空间主题创新,形成非遗旅游产业供给和空间供给的新体系。
(新春走基层)河南卢氏:巧手点睛 “玉兔”迎春来******图为李文增在制作“玉兔”面塑。 聂金锋 摄图为李文增在制作“玉兔”面塑。 聂金锋 摄图为做好的各种面塑。 聂金锋 摄图为一位拿着“玉兔”的小朋友。 聂金锋 摄图为“玉兔”面塑吸引小朋友驻足观赏。 聂金锋 摄
农历兔年将至,河南省卢氏县民间艺人李文增创作了面塑系列作品,用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,将一块块面团变成了维俏维妙的艺术品,备受当地人的喜爱与推崇。
(文图:赵筱尘 巫邓炎) [责编:天天中] 阅读剩余全文() |